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师徐宽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73周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我们深切缅怀为新中国建立和建设事业牺牲的革命先烈,并一起来赏析我们庄严的国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为《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短短46秒,记录了中国人民经历的难忘岁月,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奋斗精神。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开始大举侵华。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连续发表抗日救国宣言,东北各地纷纷建立民众武装,统称为东北抗日义勇军,不到一年,已达30万之众,这就是《义勇军进行曲》的原型部队。
1934年初秋,上海电影界左翼人士筹拍一部抗日救亡影片,著名剧作家田汉写出初稿《凤凰的再生》,由夏衍改编为电影剧本《风云儿女》。剧本描写了诗人辛白华为拯救祖国投笔从戎、奔赴前线英勇杀敌的故事,表现了知识分子勇敢抗日的爱国主义精神。东北抗日义勇军总司令朱庆澜将军出资赞助拍摄,片名就叫《风云儿女》。1934年秋,田汉为这部影片写了一首长诗,将最后一段选为电影主题歌,但当时歌名未定。
1935年2月,田汉同志被当局以宣传赤化的名义逮捕入狱,他在狱中对歌词进行了修改,写在香烟盒包装纸背面,其夫人趁探监把歌词带了出来,这就是《义勇军进行曲》最早的文字雏形。
作曲家聂耳得知田汉被捕,主动要求为主题歌作曲,他满腔激愤,只用两天时间就写出了曲谱初稿。这时,他接到组织的命令,派他经由日本前往苏联留学以躲避抓捕,不久他从日本寄回了修改完成稿,剧组立刻组织录音并转到电影《风云儿女》的胶片上。
起初,主题歌并没有歌名,聂耳的曲谱上只写了“进行曲”,朱庆澜将军画龙点睛地在前面加上了“义勇军”三个字,就成了正式的歌名。
《义勇军进行曲》歌词背后有着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1933年,日军进攻古北口长城防线,在城墙上轰开了一个缺口,中国守军全部战死,用血肉之躯将敌人挡在长城之外。歌词中“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就是民族抗战的一个真实缩影。
作曲家聂耳是一位满怀爱国激情和音乐才华的青年,1930年从云南来到上海,由于他天分高、耳朵灵,被大家称为“耳朵先生”,后来干脆把原名“聂守信”改成了“聂耳”。
聂耳对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忧心忡忡,当他读到《风云儿女》的歌词时,雄壮激昂的旋律油然而生,特别是“血肉筑长城”的意境,强烈地触动了他的创作灵感。这是聂耳短暂一生中的最后一个作品,也是田汉和聂耳一生中合作的最后一个作品。
《义勇军进行曲》的问世,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1935年5月24日,《风云儿女》首次公映就引起轰动,观众高唱《义勇军进行曲》,久久不愿离去,该歌曲很快唱响开来,成为当时中国最著名的抗战歌曲,慷慨激昂的旋律鼓舞了无数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和革命斗志,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
在著名的台儿庄大捷中,中国官兵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冒着日军的炮火向前冲锋;在淞沪会战中,孤军奋战的“八百壮士”,唱着这首歌来鼓舞士气;长沙保卫战中,中国军队高唱这首歌与日军殊死搏斗,500人全部壮烈殉国;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师长戴安澜将这首歌曲作为部队的军歌。
《义勇军进行曲》在海外也广泛传播,成为代表中国军民抗战形象的歌曲。美国、英国、法国、印度及南洋各国的广播电台经常播放该曲,苏联、法国、捷克还将它翻译成不同语言,激励着许多国家的革命者为民族解放而斗争。
遗憾的是,聂耳没能看到这些感人肺腑的场面。1935年7月17日,聂耳在日本藤泽湖沼海滨溺水,英年早逝,年仅23岁。
1949年9月21日,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著名教育家马叙伦主张暂用《义勇军进行曲》代国歌,大家一致赞成,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副主席同意多数委员保留原歌词的建议,认为新中国仍然需要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与内外敌人进行不懈的斗争,并和大家一起高唱《义勇军进行曲》。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用洪亮的声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伴随五星红旗冉冉上升,《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响起。
1978年3月,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对国歌歌词进行了修改,1982年12月4日,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决定恢复原歌词。2004年3月14日,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宪法。
《义勇军进行曲》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不朽战歌,每天,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乐曲声中,伴着太阳高高升起。假如聂耳在天有灵,听到他创作的乐曲成为伟大中国的国歌,看到他热爱的祖国获得解放、日益强大,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新中国成立以来,敌对势力从未停止过对我国的围堵挑衅,我们也始终没有停止过针锋相对的斗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前进道路上还会有数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是不屈的、奋斗的民族,只要全体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万众一心、砥砺前行,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完成中华民族宏伟的复兴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