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五老风采

文字驿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五老风采 >> 文字驿站 >> 正文

我看“教育这十年”

发布日期:2023-05-16    作者:袁星     来源:     点击:

环境学院退休教师袁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先后20多次到高校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20多次给高校师生回信,彰显了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视,也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深切体会到,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了重大转变:

第一个转变,从过去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转变为普及化的高等教育我国目前具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在学总人数达到4430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进入了普及化发展阶段。这一点相信各位老师也深有体会。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4亿,全民族素质得到了稳步提升,可以说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和创新高地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撑。

第二个转变,在改革思路上,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开始了内涵式的高质量发展。比如学科、专业和教师队伍建设等坚持“强化特色、打造一流”的原则,衡量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由人才数量变为人才培养质量。

以我所任教的环境学院为例,环境学院成立于2013年,其前身为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科学系。环境科学系(1986年)是在东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1978年)基础上建立的,是我国高校中最早创办的培养从事环境科学研究、教学和环境保护人才的基地之一。1986年设立环境科学本科专业;1994年设立生态学本科专业;2000年获得环境科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环境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2007年环境科学学科连续被评为吉林省重点学科;2006年环境科学与工程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环境科学专业被评为吉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同年获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9年环境科学专业获批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同年环境科学基础教学实验中心被评为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1年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被评为吉林省高等学校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近十年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环境学院在学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2013年环境学院成立以后,2014年环境科学专业被评为吉林省第一批品牌专业,同年设立环境工程本科专业;2015年成立环境工程硕士教育中心;2016年环境科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吉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2017年获批东北师范大学国际化示范学院培育项目;2020年,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目前,学院所有本科招生专业均已获批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已连续多年招聘优秀师资博士后。同时,学院聚焦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近年来,2名教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1名教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另外,学院建设科研平台10个,其中国家级平台1个,省部级平台6个,校级平台3个。

第三个转变,在人才培养上,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广大教师、管理者,甚至包括学生的一种自觉的具体行动。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等,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平台。

近年来,环境学院多措并举,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学院建设了总面积1400平方米的实验中心,现有仪器设备600余台套,总价值900余万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或本科科研立项时均可使用这些设备。为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学院在吉林省长白山和龙湾自然保护区、大连市经济开发区、东北市政设计研究院等20余家企事业单位设立实习基地,组织本科生进行实习;与吉林省林业厅、吉林省环境保护厅、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建立了多个研究生实习与实践基地。为增强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创新素质,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0余所国际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与交流关系,每年邀请10余名国际知名教授来校交流,并选派研究生出国进行联合培养。学院鼓励学生科研立项、参与各级创新创业竞赛,在国际大学生可持续大会、挑战杯等国际国内赛事中屡获佳绩。学院主办“教书育人”系列活动,该系列活动由“教育研究教学改革课题申报与评选”、“青年教师讲课大赛”、“美丽中国 我是行动者”研习成果展示会、“我为教书育人建言献策”座谈会等多个环节组成,于每年年底开展评比,对育人效果突出的优秀教师做出表彰。

环境学院近十年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也是我校砥砺前行、不断奋进的缩影。面向未来,我们需要更加坚定不移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进一步打造一流卓越的教育体系,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提升一流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实现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师范大学的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