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五老风采

文字驿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五老风采 >> 文字驿站 >> 正文

深情何处来?

发布日期:2023-05-16    作者:周敬思     来源:     点击:

原学校退休老领导周敬思

今年,2018年,是东北师范大学在农村建立基础教育服务区与实验区30周年。近期学习在教师节期间中共中央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结合当前回忆以往,想了许多。其中几乎天天闯入我头脑的,是当年创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区与实验区并在那里进行10年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的老同志们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无私,对农民对农村一往情深的感人形象。

1987年下半年某日,樊万清、黄启昌两位领导同志找我谈话,把学校要在农村建立“两区”的任务交给我,并让我主持这方面的工作。我学习一些文件,了解一点吉林省基础教育领域的情况后,想把“两区”建在农安县,因为农安基础教育发展形势好又离长春较近,工作方便,带着这个想法,我去见了时任吉林省教委副主任、老校友梁植文同志。他听完我的话之后马上说:“师大真干还是假干?真干就去最困难最需要的地方,别去农安摘桃!”听此话,我热血一涌,当即回答:“真干,哪里最困难,最需要?”他说:“浑江(今白山市)长白山地区,那里最需要!”我马上说:“那就去浑江!”梁植文猛吸一口烟,微笑说:“那好,我和师大一起干!”然后我们谈了一上午,他说,浑江地区的主要困难是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但资源丰富,这里曾是抗日联军和解放战争的根据地,有革命传统,浑江地区教育部门的领导水平较高,工作积极,会很好地与师大合作。学校领导听了我的汇报后,决定,就把“两区”建在浑江地区(后扩大到东丰县)。

经过学校与浑江市政府会谈沟通,双方于1988年2月签定了合作协议。课题组于5月赴抚松县三中进行调查研究并决定把教育改革实验研究学校建在这里。三中是一所新建的四年制初中,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各半。9月开学时课题组进驻学校,组长金和德、刘凤璞两位老教授和其他成员正式亮相。金和德教授做开课报告。三中校长、教师、市教育局、县政府、县教育局领导、市教育学院院长出席报告会。金和德教授开宗明义,宣称:课题研究的依据是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中小学教育必须端正办学思想,由“应试教育”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转轨,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德育为首”。当时课题组明确宣示,要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为此设置两个课题:“农村初中课程结构改革实验研究”和“优化农村初中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实验研究”。要改变升学考什么,就教什么,要各学科开齐,课时开足,所有课都要开好。开题报告后,“风浪”大作,这回知道师大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了。“不提高升学率,升学咋办?”师大不是来帮助提高升学率的!“三中校长直接问:“我们的学生素质咋的啦?”他持抵制态度。师大中文系一位毕业生是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他跑来对我说:“老师,你们不说提高升学率,家长们想不通。说拿我们的孩子当实验品可不行,我看母校的工作,不受欢迎啊!”后来县教育局决定派思政科科长王材同志去三中任校长,工作才得以开展。课题组决定,首先全力帮助各科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逐步把课题研究的思想和措施推行下去。课题组帮助三中制定了德育工作规划,开设地方课程“抚松”,把历史、地理、生物课的内容统一起来。举办“参乡抚松图片展”,把爱国主义教育与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结合起来。数学教育专家刘凤璞教授主持研究如何帮助学生顺利度过从小学到初中这个坎儿,以及初二时如何克服因开设几何和物理两科致不少学生掉队和辍学的问题。语文课生动活泼起来,不少学生作文在县和市得奖。一个叫陈卉的学生在1994年的全省中考获作文唯一一个满分,成为“中考状元”。英语课加强听说训练,改变了“哑巴英语”的尴尬局面。音乐课上歌声嘹亮。体育课与早操间操眼保健操结合,队列要求“快、静、齐”。经过训练,学生的技能、形态、素质水平明显提高,在县运动会上尽显风采,在徐基仁教授主持下,三中填补了美术课的“空白”,教学生绘画,到野外欣赏大自然,学生学习编制、装饰、实物板画,用当地特有一种泥土教学生泥塑,学生们捏出的种种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小物件还在学校内展出。三中教师的教学水平迅速提高,在县市举办的公开课上得到好评。在1992和1993两年的评级中,有9名教师晋升为二级教师,13名教师晋升为一级教师,这在一所山区初中是少见的。洪俊教授指导的政治课教师宿久俊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这就更难得了。三中学生升入高中的比例显著提高,1994年全县中考前5名全部是三中的学生,超过600分的6人中,5人是三中的,报考中专的前三名是三中的,1995年中考全县第一名是三中学生……学生在初三后实行分流培养,经过艰苦的工作,在家长支持下一部分学生学习职业技术,从而结束了学生以往“升学无望,致富无能”的状态。三中变了!去三中上学需要“走后门儿”报名了。参加课题研究和师大每届去三中顶岗实习的同学和三中师生结下了令人感动的情谊。1991年在部分人员准备返校时,怕惊动三中师生,经过高明全策划决定凌晨6时出发,不料消息不胫而走,几百名学生和老师早已撑着雨伞在外静候,几名学生抓着泥塑用的粘土在汽车上写下“老师万岁!”“老师,我们永远忘不了你!”“我的爸妈感谢你!”两名学生因为没能挤上给老师送上妈妈煮熟的鸡蛋,站在一旁流泪……

从1988到1998年这10年间,先后有150余名同志投入抚松、东丰两县的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有67位教师在一线坚持8年,每人每年在农村工作平均超过四个多月,他们坐着一辆沈阳产的旧面包车,常年往返颠簸在长白山区险峻的道路上,夏天一身土,冬天一身霜。住在学生宿舍腾出的房间,在大食堂的一角用餐,蹲室外茅房,刘凤璞教授风趣地说:“没啥,就是天冷冻点屁股。”几位老教授虽已高龄,但没人叫苦,没人讲工作量,包括一些中年同志,没人要求给予什么日后的许诺。我现在想起来觉得对这些同志关心太少了。那一代知识分子经过党的长期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只要党有号召,有决定,自己就响应。中共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决定就是命令,就应遵照执行,学校决定到农村,开展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就是自己的责任,必须有担当。这些老同志,金和德、刘文璞、曹琦、赵才元、唱印余、陈永芳、赵大明、刘强以及当年的一批中年教师,包括参与领导组织和服务的高明全、赵鑫、李平、李柏龄等同志,他们都曾在农村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过,他们知农民,知农村,知国情,对农民有感情,知道农民所需,所以理解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初中,理解学校作出的决定。当他们看到一些农村学生周末回家背些煎饼和咸菜来上学,吃饭时只在食堂买碗汤喝,他们动情,他们决心为这些学生服务,要改变他们的地位,改变农村的面貌。他们明白中国要现代化,必须农村现代化,中国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必须提高占全国80%人口的农村人口的素质,中国发展农村教育我应当承担起这个责任,这是人民的需要,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追求的体现。

课题组的工作,首先感动农村的同志,东丰县因课题研究取得好成绩,为金和德教授送来“师德楷模”的金匾,称课题组为“农村教育研究模范工作者”。《光明日报》记者受到感动,写了“长白山之路”的长篇报道。《人民教育》记者以“山花烂漫,飘香千里”为题写了通讯,国家教委师范司司长马立去东丰、抚松考察后对我说:“我必须支持你们,我做不了太多的事,我要向教委领导汇报,要向香港华夏教育基金会申请支持你们一辆日本面包车。”此事不久得到落实,老师们的行程就舒适一些。我陪何东昌同志考察完东丰后,他称东北师大是在”探索科教兴国的新途径“。国家教委领导朱开轩、柳斌同志在校部会议室听完汇报后说:“我才知道你们办了这么一件大事,我原以为是一个一般的研究题目。这可关系农村发展教育的全局,是个大课题!”会后照相,他和柳斌坚持分别坐在两侧,让老教授们坐在中间。1994年在唐山举行的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会议上,东北师大获“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先进单位”称号,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岚清同志的表扬。当年时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的程思远先生曾来校检查学校执行《教师法》的情况,听完汇报后,他说:“我们听说贵校搞农村教育很有一套,有成绩,请你介绍介绍,我洗耳恭听。”听我汇报后,他的话,非常简洁:“周先生,在中国把农民的教育、文化提高了,农村建设好了,是天大的事,你们功德无量!”后来朱开轩同志在同我谈师大申请“211”预审时说:“你们东北师大准备第一家预审。”我当时表示不妥,我说:“这不合适,我们应在北师大之后。”他当即说:“你不必多想,北师大是当然进,早晚无所谓,你们必须是高师第一家!”吉林省领导人张岳琦会同省教委负责人来校考察关于师大接受“211”预审时说:“东北师大的师范性、示范性,全国一流。”在这里必须明确的是,师大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宗旨,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培养高水平的中学师资;开展教育研究,尤其是教育改革实验研究,为国家教育改革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意见。在农村建设基础教育改革服务区与实验区,是三者之一。在重大的办学原则问题上,东北师大有好传统,办学必须为国家发展的总任务服务,为基础教育服务是高师的根本任务。高师绝对不能脱离中小学。今天教育履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德树人的光辉使命,当年课题组老同志们,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不畏艰苦、坚韧执着、勇于进取的精神,应当继承和发扬。(完)